北京市近日公布了黑臭水體的名稱、責任人以及整治時限。據公開資料,北京全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共61條段,第一批次于2015年12月公布,涉及6個行政區域24條河段,總長度67.37公里;第二批次于2016年2月公布,涉及7個行政區域37條河段,總長度200.69公里。

目前,北京已確定黑臭水體所在區水務局長或所在行政區域的鄉鎮長(街道辦事處主任)為責任人,治理完成時限為2016年底或2017年底。北京范圍內黑臭水體力爭于2018年底前全面消除,在全國率先完成黑臭水體治理目標。

市水務局公布的首批建成區黑臭水體名單顯示,涉及昌平、順義、通州等6個行政區域24條河段,其中包括13條重度黑臭河流,包括通州的玉帶河(玉帶河小街村至皇木廠村段)等。

第二批黑臭水體名單顯示,涉及大興、昌平、房山等7個行政區域37條河段(其中4河段為兩區重復河段),其中包括17條重度黑臭河流,誠如大興的小龍河(大興瀝青廠小龍河橋—西莊段)。

如何打贏這場“消滅黑臭河流之戰”?早在2015年底,北京市政府出臺《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》,首都將全面實施“河長制”,由各區政府和街道辦事處、鄉鎮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“河長”,整合各部門人力、財力,推進水環境治理,到2017年底前,城市建成區(含區縣建成區)將基本消除黑臭水體。

按照《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》,北京將成立市、區、鄉(街道、辦事處)三級“河長制”工作體系,由市長任“總河長”、分管副市長任“副總河長”,各級河長是所轄河湖保護管理的直接責任人,其主要職責是落實“三查”“三清”“三治”責任。“三查”是指查清污染源、查清亂堆亂倒垃圾原因、查清違法建筑,“三清”是指清河岸、清河面、清河底,“三治”是指治理黑臭水體、治理河湖面源污染、治理河湖兩岸生態環境。

北京市水務局負責人介紹,河長們將牽頭制定黑臭水體治理方案,“一河一策”。到2017年底,將基本消除中心城和新城建成區黑臭水體,主要河湖基本實現“無垃圾渣土、無集中漂浮物、無違法排污、無明顯臭味、無新增違法建設”的五無目標;到2020年,消除全市范圍內的黑臭水體,全市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,主要河湖實現“水清、岸綠、安全、宜人”的目標。

而在日前召開的2016年水務工作會上,北京各區縣首簽治水“軍令狀”,需完成細化分解后的年度目標并接受嚴格考核。“2016年北京水務工作的主要目標是,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15億元,用水總量控制在40億立方米以內;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水耗較2015年降低3%左右;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0%以上,再生水利用量10億立方米左右。”北京市水務局局長金樹東明確指出。

同時,為更好地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,完善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,各區都詳細列出了新水用量和再生水用水總量等具體指標。

北京在2016年的水務工作重點還包括在中心城區推進80公里污水管網支線建設;在行政副中心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和污水全收集、全處理;完成城鄉接合部60個村莊污水收集管網建設;全面推進流域水系溯源治污,在全市河道排污口和污染源追根溯源排查的基礎上,分區繪制污染源和排污口分布圖,逐一落實屬地政府治污責任和治理方案,加快截污治污工程進度,著力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等。

古人云,善治國者,必重水利。然今日之“治”已不同古時。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今天,打贏水安全保衛戰,必須重新審視人水關系,從治水、用水到惜水、親水,實現人水共生,當為北京走出“水困”的重要路徑。

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,新時期北京治水思路首先需要尊重自然規律、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,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,滿足人民群眾新期盼,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新任務,加快“四個轉變”,即從粗放用水向節約用水轉變,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,從局部治理向系統治理轉變,從注重行政推動向堅持兩手發力、實施創新驅動轉變,統籌解決水安全問題,促進人水和諧相處,走出一條特色現代化治水道路。

節水依然是第一要務。需以水定城、以水定地、以水定人、以水定產,完善節水政策和標準體系,強化計劃用水和定額管理,落實節水激勵政策。尤其要加強農業、高耗水工業和服務業用水定額管理,加快節水技術應用和節水產品改造,加大雨洪資源利用力度,積極開發利用海水、中水、微咸水等非常規水源。